,casino trực tuyến(www.vng.app):casino trực tuyến(www.vng.app) cổng Chơi tài xỉu uy tín nhất việt nam。casino trực tuyến(www.vng.app)game tài Xỉu đánh bạc online công bằng nhất,casino trực tuyến(www.vng.app)cổng game không thể dự đoán can thiệp,mở thưởng bằng blockchain ,đảm bảo kết quả công bằng.
宋哲宗有两位皇后,分别是昭慈孟皇后和昭怀刘皇后,因各自立后时的年号,又称元祐皇后和元符皇后。昭怀刘皇后立于元符二年(1099)九月,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病逝,徽宗即位,册为元符皇后,崇宁二年(1103)二月,尊为皇太后,居崇恩宫,故称崇恩太后(以下称崇恩太后),政和三年(1113)二月九日,“后以不谨,无疾而崩”。
一
《宋史》及《宋会要辑稿》皆以崇恩太后寿及三十五岁,由此,崇恩太后约生于元丰元年(1078)。按照中国传统,哲宗死时虚岁仅二十二,她为哲宗生下一子二女,有臣僚言献愍太子茂“非后出”,“杀卓氏而夺之子”,(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以下简称《拾补》,卷十九,中华书局2004年1月第1版,第689-690页)但无论如何,子女都在哲宗生前夭折,因此,崇恩太后年纪轻轻,便寡居深宫。
据《铁围山丛谈》,“崇宁间,九重一夕有偷儿入内中,由寝殿北,过后殿而西南,历诸嫔御阁又南,直崇恩太后宫而出。殆晓觉之,有司罔测。……‘是夕,仪鸾司独单和者逃。’……盖和善飞梯,为仪鸾司第一手,常经入禁闼供奉,颇知曲折”。(蔡条:《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40页)蔡条是蔡京季子,最受钟爱,蔡京时为宰相,是处理该事件的当事人,所言当不谬,只是语多隐晦,但特意点出“崇恩太后宫”,言外之意,自不待言。联系下文蔡京与徽宗的对话,可谓确凿,和崇恩太后有染的,或许便是“仪鸾司第一手”单和,仪鸾司负责为宫殿供设幕帘幄帐,得以出入宫禁,冠以“偷儿”,显然出于讳饰之故。
崇恩太后与单和“不谨”事败露于崇宁年间(1102-1106),崇恩太后却死于政和三年(1113),正如蔡京所说,“宫禁比修造多,凡事失防护,宜有此等(即指“不谨”事),且古今自有故事,不足烦圣心忧闷”。(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以下简称《备要》,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一版,第707-708页;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以下简称《拾补》,卷三十二,第1051页)可见,崇恩太后秽乱后宫,并不足以构成徽宗痛下杀手的主因。事实上,崇恩太后之死另有缘故,而“不谨”只是幌子,实质是崇恩太后的政治野心已经危及徽宗。
“上尝谓蔡京曰:‘朕前日大病,那个便有垂帘意。’那个者,谓后也。又曰:‘朕不得不关防,使人当殿门,与之剑。若非宣召,勿问何人,入门者便斩之。’至是,后以不谨,无疾而崩。”(《备要》,第707-708页)崇恩太后“有垂帘意”,危及徽宗皇权,才是导致她自缢的根本原因,从徽宗当时处置可以想见形势之紧张,及其对崇恩太后防禁之严。
一般认为,赵宋皇室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遗传基因,徽宗祖父英宗和父亲神宗都死于脑血管疾病,虚岁分别为三十六岁、三十八岁,哥哥哲宗死于肺结核,虚岁二十四岁,徽宗晚年也有糖尿病及并发症。(史泠歌:《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因此,“大病”对于徽宗的触动想必极大,关键是“大病”发生在何时?
有关徽宗大病,《宋大诏令集》保留了一则《康复德音》,即徽宗病愈发布的诏书,日期署为“政和元年(1111)□月十一日”,(《宋大诏令集》:卷七,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第一版,第28页)但月份脱漏,《全宋文》编校者考定为七月,(《全宋文》,卷三五七八,2006年8月第1版,第164册,第310页)应属实。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元年)七月壬申(十一日),以疾愈赦天下”。(卷二十,第386页)可见赦书与德音同一天发布,但赦书不存。据《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是日,商英初见,圣躬微兴,遂留为中太一宫使”。(《备要》,第699页)《拾补》将“是日”系为“大观四年(1110)二月辛未”,即二月二日。(《拾补》,第968页)另据《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下简称《纪事本末》)引蔡条《国史补·道家者流》:“政和初,上有疾,逾百日稍康复。”(《纪事本末》,卷一百二十七,第2129页)可见徽宗发病更早,历时更长,只是政和元年六、七月份病重而已,这一时期,应该是崇恩太后筹谋“垂帘”的关键时期。
政和元年,徽宗二十九岁,考虑到祖父、父亲及哥哥平均寿命仅有32岁,或有命不久矣的忧虑,此时崇恩太后“有垂帘意”,堪称继哲宗同母弟“蔡王府狱”之后,(张邦炜:《宋徽宗初年的政争——以蔡王府狱为中心》,《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一期)徽宗遭遇的第二次皇权危机,防患于未然,彻底解除崇恩太后威胁,势在必行,“始事觉,上……重曰:‘不幸!’……何执中忽搀(笔者注:或为“谗”,形近而讹)进曰:‘太后左右,愿陛下多置人侍奉。以妇人女子,加之愧惧,万一不虞,则陛下不可负杀嫂名也。’上愕然,因曰:‘不欲即此决之,晚当召卿来议。’晚,果促召辅臣,既入殿,议将废之,而太后已崩。盖为左右所逼,自即帘钩而缢焉。……会其已崩,故掩其事云”。(《备要》,第707-708页)
将“不可负杀嫂名也”与“不欲即此决之”并置,足见徽宗已露杀机,宰臣何执中所言,看似阻止崇恩太后另寻短见,反而可能加速崇恩太后之死,毕竟,“多置人侍奉”,几同逼其自缢。所以,崇恩太后虽非徽宗所杀,确因徽宗而死,问题是崇恩太后仅“有垂帘意”,还是已经付诸行动,若有所行动,她在内朝和外廷的政治同盟又有何人?
崇恩太后
二
有宋一代,后妃或曰女主垂帘者多达九人,实属罕见,始作俑者便是崇恩太后口中的“章献明肃”,即真宗刘皇后,天禧四年,真宗久疾,“事多决于后”;真宗崩,仁宗冲龄即位,尊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即垂帘;治平年间,英宗感疾,“请(慈圣光献曹皇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元丰八年,神宗不豫,宣仁圣烈高皇后“权同听政”;元符三年,徽宗请钦圣宪肃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崇恩太后的政治野心更大,史称,“后负其才,每曰:‘章献明肃大误矣,何不裹起幞头,出临百官!’”(《备要》,第707-708页)一言以蔽之,她渴望像武则天一样君临天下,不过,章献明肃于真宗为夫妻,慈圣光献于英宗,宣仁圣烈于神宗,钦圣宪肃于徽宗均为母子,崇恩太后却是徽宗嫂子,宋朝崇尚“祖宗之法”,改由嫂子垂帘,并不符合蔡京口中的“故事”,必不为士大夫集团接受。所以,崇恩太后“有垂帘意”,势必假借他人之手,这位他人很可能是徽宗宠妃明达刘皇后(以下称明达皇后)。
明达皇后与崇恩太后之间因为第三人而联系在一起——徽宗另一宠妃明节刘皇后(以下称明节皇后)。“(明节皇后)初事崇恩宫,宫罢,出居宦者何?家。内侍杨戬誉其美,复召入。妃(即明达皇后)以同姓养为女,遂有宠。”(《宋史》,《后妃下》,卷二百四十三,第8466页)崇恩宫罢之后,明节皇后去向存疑,她之所以能再入宫中,并获宠,有赖于明达皇后“以同姓养为女”,将其“复召入”的,极有可能是明达皇后而非徽宗。否则,若徽宗因“内侍杨戬誉其美”,“复召入”,明节皇后不必待明达皇后“以同姓养为女,遂有宠”,因此,真相或是明达皇后先将明节皇后“养为女”,再进献徽宗,而北宋后宫“养女”就是后妃用以进献皇帝,为自己固宠的。(彭康:《编外的后宫:北宋后宫养女》,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明达皇后与明节皇后关系还可以从下列事实一窥究竟。政和三年二月辛卯(初九),崇恩太后“暴崩”,(《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纪》,第391页)明节皇后出宫当在其后,但“闰四月,(明节皇后)自宫人为才人”。(徐松:《宋会要辑稿》,《后妃一》,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第六册,第223页)表明此时已有宠,可见明节皇后再入宫,在闰四月前,考虑到崇恩宫罢事涉宫闱禁密,崇恩宫旧人身份敏感,但明达皇后却不顾猜嫌,迫不及待将明节皇后召入,并收为养女,似乎另有隐情,或许在崇恩宫时,明达皇后就已和明节皇后及其背后的崇恩太后往来,因此,崇恩宫罢,便“复召入”。
崇恩太后死于政和三年二月九日,仅半年后,七月庚子(二十二日),明达皇后薨。(《宋史》,卷二十一,《徽宗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6月第1版,第392页)《宋史》明达皇后传颇简略,含标点在内,仅157字,但涉及其死亡的细节,却很详尽,“先是,妃手植芭蕉于庭曰:‘是物长,吾不及见矣!’已而果然。左右奔告帝,帝初以其微疾,不经意,趣幸之,已薨矣,始大悲恻”。(《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下》,第8644页)此细节多达59字,全文1/3多,足见史官的重视程度,其中暗示明达皇后临终前,徽宗似乎避而不见,二人必有嫌隙,而“初以其微疾,不经意”,像在刻意掩饰,真相可能和崇恩太后的图谋有关。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引蔡条《宣和殿记》:
“商英……遂拜左丞,迁中书侍郎。及争进,颇攻鲁公(即蔡京)。一日,上在禁中,偶视贵人之冠钗间垂一小卷文书,戏取开视之,乃细字曰:‘张商英乞除右仆射。’上语贵人:‘汝勿预外廷事。’因密降出示鲁公,上大怒,而贵人方不安位,鲁公亦甚惧,曰:‘此独商英无状耳,恐事干宫禁,不可治。’于是掩之。”(《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一,第2212-2213页)
考《宋史·宰辅表》及《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大观四年二月己丑,张商英加中书侍郎,六月乙亥,自守中书侍郎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终于拜相。大观三年四月明达皇后进贵妃,“宋朝承袭唐朝旧制,设置一名皇后和四名妃子。四名妃子的名称从上而下为贵妃和淑妃、德妃、贤妃”。(朱瑞熙:《宋朝的宫廷制度》,《学术月刊》,1994年第四期)贵妃为诸妃之冠,地位仅次于皇后,前一年,即元符二年九月癸酉,显恭王皇后崩,皇后之位悬置,贵妃仅有三人,另外两位分别是郑氏和王氏,由此,张商英升任中书侍郎之时,正是明达皇后有宠之际,史称“(明达皇后)入宫,即大幸,由才人七迁至贵妃”。(《宋史·后妃下》)此时,明达皇后是角逐皇后宝座的有力人选,或许也是被张商英引为奥援,谋求相位的“贵人”。不过,大观三年六月,蔡京已第二次罢相,与引文稍不符,当然,也有另外可能,蔡条所记为事后追述,时间错漏。
假如张商英与明达皇后交通属实,那么,这一时期正是徽宗内朝和外廷权力之争相互交织,争斗正酣之际。大观二年至政和二年,吴执中、石公弼、张克公相继任御史中丞一职,三人和侍御史毛注先后弹劾蔡京,将蔡京逐出朝廷,吴执中、石公弼、张克公、毛注无一不与张商英暗通款曲。(《宋史》,卷三百四十八、卷三百五十五)于是,大观三年四月,明达皇后进贵妃,六月,蔡京罢相,出居钱塘,七月,谪居峡州的张商英复通议大夫,向接下来的还朝拜相迈出关键一步。
张商英,字天觉,四川新津人,《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有传,被蔡京打入“元祐党籍”,长期废黜,但和崇恩太后渊源颇深。元符二年,崇恩太后被立为皇后,宰相章惇功不可没,为此,章惇不惜伪造向太后手诏,(曾布:《曾公遗录》,卷九,中华书局,2016年3月第1版,第247页)而“张商英亦章惇门下士”,(《拾补》,第685页)“实惇死党”。(《纪事本末》,第2211页)崇宁元年,徽宗欲废元符皇后,幸赖时任尚书右丞张商英等反对,刘氏才保住皇后之位,进而被册为崇恩太后。(《拾补》,中华书局,第714页)对此,张商英都是有贡献的。
另外,“徐知常供元符皇后(即崇恩太后)符水,有验,被宠遇,遂荐范致虚”。(《拾补》,卷二十七,第908页)而“范致虚等八人并坐商英党,落职宫观”。(《拾补》,卷三十,第1017页)由此,范致虚与崇恩太后、张商英均有交集,或许是沟通二者的中间人。
有宋一代,由于“祖宗之法”制约,即便章献明肃刘皇后,为取得垂帘正当性,也只能选择和士大夫群体,尤其是宰辅集团合作。(田志光、梁嘉玲:《北宋真仁之际皇权交接与章献皇后的政治考量——兼论儒家理念对宋代女主预政的双面影响》,《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原本作为局外人的崇恩太后更不例外,而崛起中的张商英一党无疑是其谋求“垂帘”的最佳合作对象。
三
“帝因人望而相之”。(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475页)而张商英的所谓“人望”,除了石公弼等代表“公议”的台谏官为其积极延誉之外,想必不乏明达皇后的推波助澜,崇恩太后欲假借明达皇后之手垂帘,而明达皇后也想借重崇恩太后与张商英的关系谋求皇后之位。
总之,大观四年六月,张商英为右相;八月,引邓洵仁为尚书右丞,侯蒙同知枢密院事;第二年三月,再引王襄同知枢密院事,只是当他准备引石公弼为宰执时,遭左相何执中反对而未果。(《拾补》,第988)另一方面,蔡京党羽余深、林摅、薛昂相继被逐,一时间,张商英及其党羽俨然占据宰辅集团半壁江山。
邓洵仁,邓绾长子,四川成都人,其父和张商英是乡党,且同属新党集团,熙宁五年十一月,张商英遭旧党反击,只有邓绾为张商英辩护,以致于“上(指神宗)谓王安石曰:‘商英被劾,绾乃至出涕,言前此未有此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零,中华书局,1992年3月第1版,第2245页)邓绾有恩于张商英,张商英提携其子邓洵仁,将其纳入自己阵营,也在情理之中。
王襄,字幼安,初名宁,徽宗赐名襄,《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有传,王襄和苏轼及幼子苏过都有诗文唱和,过从甚密,张商英和苏轼是乡党,也有诗文唱和,苏洵去世,张商英有《挽老苏先生》,《苏轼诗集》保留了苏轼写给张商英赠诗多达六首,苏轼门人黄庭坚、张耒也和张商英诗文往来,同属张商英党的侍御史毛注族兄毛滂和二苏也颇多诗文唱和,(锐声:《毛滂家世叙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毛滂也曾在张商英网络之列,张商英心腹幕僚唐庚素有“小东坡”之称,和“苏门”的共同关系或许也是张商英和王襄等人结党的纽带,因此,邓洵仁、王襄、唐庚以及与张商英同属章惇党的范镗均被明确定为张商英党羽。(《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八罢免上》,《拾补》,第1017页)
侯蒙,字元功,山东高密人,虽无直接史料证明与张商英结党,但侯蒙在政治上倾向于张商英,却有目共睹,“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诋张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虽有罪,宰相也;蔡薿虽言官,从臣也。使之廷辨,岂不伤国体乎?’帝以为然”。(《宋史》,《侯蒙传》,卷三百五十一)
当然,徽宗朝后期党争严酷,政治人物往往出入不同阵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大观、政和之际张商英复出、拜相期间,这些人共同结党,而张商英一党崛起,或受益于明达皇后及其背后的崇恩太后,张商英自然要对明达皇后投桃报李,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徽宗第二次立后之争中。
在外廷,崇恩太后有张商英一党支持,离垂帘之路近在咫尺,而最后一步,便是在内朝将刘贵妃扶上皇后宝座,以便假刘皇后之名,擅行垂帘之实,殊不知同为贵妃的郑氏却捷足先登。
政和元年二月,贵妃郑氏被册为皇后。“后本钦圣殿押班,徽宗为端王,每日朝慈德宫,钦圣命郑、王二押班供侍。及即位,遂以二人赐之”。后来,郑氏、王氏俱有宠,明达皇后继之,三人相继获封贵妃,距皇后宝座皆一步之遥,考虑到刘氏为徽宗生下三位皇子,而郑氏仅育有一子,且早已夭折,刘氏似乎更胜一筹。
显恭王皇后,即钦宗生母,是徽宗第一位皇后,“后性恭俭,郑、王二妃方亢宠,后待之均平。巨阉妄意迎合,诬以闇昧。帝命刑部侍郎周鼎即秘狱参验,略无一迹,狱止。……大观二年崩,年二十五”。王皇后因郑、王二妃倾轧而早逝,但郑氏想上位,也需外廷大臣襄助,对此,宰相何执中与郑氏族侄、时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不遗余力。
何执中,字伯通,浙江龙泉人,《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有传。徽宗为端王时,何执中侍讲,遂有“帝师”之名,大观三年六月,何执中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何执中拜相之后,便积极拥立郑氏。“大观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宰臣何执中言:‘长秋虚位,宜登崇贤淑,以慰安四海。’”“四年九月十五日,何执中等又以为言”。“十月二日,诏曰:‘贵妃郑氏……可立为皇后”。(《宋会要辑稿》,第六册,第231页)
郑氏联手王氏,除去王皇后,郑氏随即又在宰相何执中及族侄郑居中强力奥援下,乘蔡京党集体出局,张商英羽翼未丰之际,抢先一步,册为皇后,而张商英羽翼丰满之后,恰值徽宗“大病”之期,便转而对立郑皇后一事提出异议,其潜台词不言而喻,必欲废郑氏而改立刘氏。
张商英一党咄咄逼人,势必激起何执中和郑居中的警惕,“张商英为相,(何执中)恶其出己上,与郑居中合挤之”。(《拾补》,卷二十八,第958页)“何执中……至是恶商英出己上,与郑居中日夜酝织其短,先使言者论其门下宾客唐庚,窜之惠州。”(《拾补》,卷三十,第1009-1010页)
张商英与何执中两党交争,却为蔡京坐收渔利,乘势东山再起,并第三次拜相创造契机,与此同时,徽宗康复,不满于病重期间,张商英大肆更张,也有易置张商英之念,于是,“时中丞张克公等阿附蔡京,亦揣上(指徽宗)旨向京,数条奏京政事,且劾商英”。
“中宫(指皇后)选立,(张商英)初无建明,阴怀异意”,张克公弹劾张商英奏议中,也有“比中宫建立,阴怀异志”,(《拾补》,卷三十,第1012页)“中宫选立”,“阴怀异意”或指何执中拥立郑氏时,张商英立足未闻,暂时未置可否,内心却另有他图,而“比中宫建立,阴怀异志”,则是郑后既立之后,张商英却图谋废郑氏,立刘氏。
宋徽宗
四
一时间,张商英几成众矢之的,原属蔡京一党的“给事中蔡薿亦助克公排之”。(《拾补》,卷三十,第1012页)政和元年六月甲寅,复蔡京为太子少师,八月乙未,蔡京为太子太师,隔一天,丁巳(二十七日),徽宗果断罢免了张商英,距徽宗发布《康复德音》仅一个半月。
九月戊寅,张商英同党王襄罢,再被重用要等到靖康间苏轼拥趸何?当政之后,不久,邓洵仁落职,张商英一党彻底瓦解,其本人也被逐出京师,从此,废弃终生,崇恩太后垂帘梦随之灰飞烟灭,徽宗则幸免于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虽无刀光剑影,但凶险不容小觑。
一旦和张商英交通的事情败露,明达皇后自然“不安于位”,这或许便是遭徽宗冷遇的原因,但大臣交通“中贵”,干谒仕进,可谓无朝无之,本不足深罪,但和崇恩太后联手,图谋“垂帘”的事情败露之后,性质已然不同,事实上已经触及徽宗底线,并由此对崇恩太后动了杀机,而崇恩太后自缢,对明达皇后无疑是雪上加霜,终至于积郁成疾。
政和八年七月庚子,距崇恩太后自缢仅半年,明达皇后薨,之后,徽宗对她大肆追崇反而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宠妃病故,徽宗或有愧悔,于是,“欲踵温成故事追崇,使皇后表请,因册赠为后,而以明达谥焉”。(《宋史》,卷二百四十三,第8644页)温成皇后张氏,仁宗宠妃,死后追册为皇后,谥温成。(《宋史》,卷二百四十二,第8622页)
既有“温成故事”在先,徽宗追崇刘氏无可非议,原本不必再使郑皇后出面,假托为养女,徽宗之所以多此一举,或许另有隐情,很可能借以掩饰明达皇后与崇恩太后之间的关系。
“政和三年八月十九日,皇后上表言:‘妾有养女故贵妃刘氏,襁褓而入禁庭,总角而亲宸扆,方幸荣昌之渐,遽为冥漠之游。愿赐讨论,别议追崇之礼。’手诏追册刘氏为皇后”。(《宋会要辑稿》,后妃一,第六册,第232页)“(九月)戊戌,追册贵妃刘氏为皇后,谥曰明达”。(《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一,第479页)
事实上,明达皇后仅比郑皇后小八岁,(《宋会要辑稿》,后妃一,第223页)果如郑皇后上表中所言“襁褓而入禁庭”,则明达皇后入宫当在哲宗元祐初年,崇恩太后即将成为后宫主人,因此,可以断言明达皇后必然出自崇恩太后门下,甚至崇恩太后极有可能“以同姓养为女”,北宋士大夫之间同姓联宗颇为盛行,想必后宫更甚。
崇恩太后“有垂帘意”,且内朝联手明达皇后,外廷和张商英交通,图谋借徽宗“大病”之际,染指皇权,引发徽宗警觉,一旦康复,便果断出手,迅速罢免张商英及其党羽,但考虑到赵宋皇族的“恐惧症”遗传病史,尤其是徽宗祖父英宗因心理抗压性不足而神经异常,哥哥哲宗也有心理压力过重问题,因此,崇恩太后事件变故对于徽宗心理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杨宇勋:《从政治、异能与世人态度谈宋代精神异常者》,《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2006年第7期;另见史泠歌:《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河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垂帘”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徽宗对于他人可能染指皇权的警惕性却日甚一日,转而进一步独断和集权,“惟欲权出于己”,“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铁围山丛谈》,卷五,第97页)徽宗用以集权的途径和方式,便是臭名昭著的“御笔手诏”。(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政和三年,诏应承受御笔处分无故违限一时者,徒二年,一日加一等,三日以大不恭论。旧制,凡诏令皆中书门下诏而后命学士为之。……事无巨细,皆讬而行焉。有不类上札者,而群下皆不敢言也”。(《备要》,卷二十七,第696-697)徽宗“自揽权纲”及“御笔手诏”,都紧跟事件之后涌现,恐非偶然,或受“垂帘”事件影响。
崇宁年间,蔡京初相,“锐意更张,以为天下后世无以复加”。(《拾补》,卷二十八,第956页)今人津津乐道的安济坊、居养院、漏泽园等社会福利设施、制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分科教育及学校制度等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都出自蔡京第一次执政时期,但政和二年五月,蔡京第三次拜相之后,“宠任既不及旧,御笔一从中出,京亦不知所为”。(楼钥:《楼钥集》,卷二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419页)权臣如蔡京,不过充位而已,而再无作为,继任宰相王黼更被徽宗以“俳优”蓄之,所谓“佞幸”而已。(《宋史》,卷四百七十,《佞幸·王黼传》第13683页)王黼之后,“余深、白时中、李邦彦辈皆鄙夫患失之徒云”。(《备要》,第717页)其中,李邦彦“善讴谑,能蹴鞠”,人称“李浪子”,不过以此取悦徽宗罢了。(《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李邦彦传》,第11120页)
徽宗独断和集权一发而不可收,“海上之盟”、联金灭辽之际,更以“御笔手诏”亲自指挥前线将士,宰执们对前线战况懵然无知,也将北宋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终国破家亡,身死异域。
网友评论